2月16日晚20点,微蓝管理咨询公司晨熙老师与微光教育文化公司小希在微蓝光第52期圆桌会议上就“ChatGPT来势汹汹,传统教育会不会被取代?”进行探讨交流。
以下是直播回顾,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ChatGPT的来路
小希讲到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AI,2022.11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语言处理工具。
简单的说就是,好用到超出认知的聊天机器人,要什么给什么,立刻给、马上给,超预期,理直气壮。能干、能卷、还花钱少。
聊着天把活就干了。以前搜索一堆链接,用它搜索会直给答案。爱学习、讲效率。
晨熙讲到ChatGPT,指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抓取全球数据,通过各种模型构建,输出内容。
也就是人类让人工智能去帮你处理未来你想要做的事情。
它之所以很智能,是因为它根据问题来生成答案,并且同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回答的还不一样。
基于每个人的信息,抓取每个人的数据和喜好。
比如我们用到的手机软件,淘宝、抖音、天猫等,每个人打开的页面不一样,这其实也是基于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推荐的。
但是ChatGPT在基于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海量数据和大量参数训练出来的模型可迁移到其它类别任务中,帮你构建模型,然后输出内容,代替了自己思考。
ChatGPT并不是“从天而降”,它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磨砺:
2015年,OpenAI成立。
2016年,OpenAI便推出了初代GPT,具有较强的语言生成能力。
2019年,OpenAI发布了GPT-2,它已经可以生成语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准确识别语言。
2020年,OpenAI发布了GPT-3。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可以理解文本的语义。
2022年,OpenAI推出了ChatGPT,在GPT-3的模型基础上构建的。
02 ChatGPT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小希从中国传统教育的两个特点:
1、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
2、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多,面广,均值高。
介绍到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长处,但在长处基础上,可能还会出现问题:把教育等同于知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高考考知识,知识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面对ChatGPT的影响,教育的优势在渐渐消失。
晨熙老师同样讲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在适用了。知识本身是死的,重要的是装在谁的大脑里。
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同样的知识,却出现千差万别的人,千差万别的孩子。就在于大脑处理知识的方式不一样。
有的同学死记硬背,记知识点,本质上和机器差不多,只是知识的储存者,并不是知识的处理者。
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成绩就赶不上来了,其实也是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差别。
有的孩子小时候成绩不怎样,长大了成绩好了起来。
有的孩子在学校不怎么样,但是出社会了,反而有模有样。
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
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晨熙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
“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
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03 面对ChatGPT的挑战,传统教育该如何调整?
针对教育行业,小希从拥抱新技术,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给孩子创造一种开放、创新的环境,创新性人才两个方面介绍了她认为传统教育需要调整的方向。
晨熙老师从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明确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的两个方面介绍了传统教育调整的方向。
04 针对教育从业者
小希认为要明确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灌输知识。对于老师来说,我们要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晨熙老师从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领谈到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05 针对接受教育的人
小希认为对于我们接受教育的人来说要主动拥抱变化、保持好奇心,尤其在一线教学中,强烈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我们都要去接纳,而不是排斥。好奇心是让我们进步的原动力,当我们保持好奇心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
晨熙认为作为接受教育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很重要,坚持长期主义者、还是短期功利主义?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盲目模仿。
最后针对GPT如何为教育赋能问题,晨熙老师从教育硬件,作业帮官宣进军AI书桌市场,科大讯飞ai学习机到教育软件学而思上线AI讲题机器人,未来将引入类ChatGPT技术做了总结介绍。